点开手机,铺天盖地的医美广告让人眼花缭乱:"一次热玛吉解决5大衰老问题""效果立竿见影""国内顶级专家团队"......这些诱人的宣传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猫腻?近期,北京多家医疗美容机构接连翻车,不仅被监管部门重罚,更遭到职业举报人的"围剿",揭开了医美行业虚假宣传的重重黑幕。
一、价格游戏玩砸了
"折价减价后的价格,居然比促销前还高?"这不是数学题,而是北京美莱医疗美容医院玩的把戏。今年3月,他们在电商平台搞促销,执法人员一查发现,"射频紧肤钻石超塑"等四款产品的所谓优惠价,竟然比活动前七日内的最低成交价还要高。这套"先涨价后打折"的把戏最终让美莱吃了10万元罚单。
同样栽在价格上的还有北京西美医疗美容门诊部。他们在网上卖玻尿酸产品,标着"¥17940已优惠8060",却根本不说明这个优惠是怎么算出来的。这种模糊定价的手段被市场监管部门逮个正着,罚款6万元。
更离谱的是北京小芙医美诊所。一位消费者在美团上花278元团了做脸券,到店后却被顾问忽悠:"这券只含一种模式,要做完整得付640元。"消费者事后才发现,券上明明写着包含两种模式。这种当面说谎的套路,让消费者直呼"价格欺诈"。
二、吹牛不用打草稿
走进北京东方和谐医疗美容门诊部,你可能会被他们的宣传吓到——自称"专注自体脂肪移植领域30年的高端医美品牌",还搬出"中国吸脂塑形第一人"冯教授坐镇。可监管部门一查,这家2004年才成立的机构,硬是把资历多吹了12年。那位"第一人"冯教授呢?实际职称只是副主任医师,所谓"国家唯一专利""人民大会堂获奖"等光环也全是编的。牛皮吹破的代价是40万元罚款。
改名换姓的北京丽都(现名北京米兰柏羽丽都)更是"惯犯"。从2013年被曝使用未注册的韩国医生非法行医,到2018年、2019年、2022年因广告违法连续被罚,再到2023年有消费者投诉"双眼皮术后7个月竟然消失",问题从未断过。最近还有演员在他们那里打水光针后脸上起鼓包,三个月不消,导致脸部萎缩。
北京漾格医美的广告词像在变魔术:"一次热玛吉解决5大衰老问题,2—3年持续减龄"。这还不够,他们竟公然在广告里推销毒性药品"肉毒毒素"。这些踩红线的操作换来30万元罚单,可他们似乎没长记性,后来又因消防隐患、偷逃税款接连被罚。
三、职业举报人盯上了
面对屡罚不改的医美机构,职业举报人出手了。2023年初,北京11个部门联合开展医美行业专项治理,曝光的8起典型案例中,职业举报提供的线索占了近一半。这些专业打假人比普通消费者更懂行,专挑医美机构的"七寸"打。
在房山区,有人举报张某在居民楼里偷偷给人做激光去文身;门头沟的王某更胆大,连资质都没有就敢给顾客打美容针。这些藏在角落的非法行医点,普通消费者很难发现,却逃不过职业举报人的眼睛。
举报的触角还伸到了网上。北京童仁医美在多个平台吹嘘"利用患者形象作证明""与其他医疗器械比较功效",被群众一个举报捅到大兴区市场监管局,吃了12.2万元罚单。而瑞鑫创美诊所在网店自称"厂家指定机构",拿不出证据,被罚10万元。
最狠的要数"美容贷"系列诈骗案。许某某一伙人打着招工的幌子,骗求职者"想入职?先整容!"在朝阳、海淀多家美容诊所连环设套,骗了300多万元。要不是受害人举报,不知还有多少求职者上当。
四、消费者维权有多难
当消费者发现问题想要维权时,往往陷入机构设计的"迷宫"。北京丽都的退款套路就是典型——说好退到信用卡,突然改口要储蓄卡;承诺15-20工作日到账,结果拖了四个月。有消费者被销售拉黑,有人的投诉石沉大海,更多人被一句"走司法程序"吓退。
北京漾格医美的客户体验更糟。有人投诉做面部提升被灼伤,商家却轻描淡写:"正常现象,回家观察。"结果三天后脸上结痂发黑。在大众点评上,消费者骂声一片:"虚假宣传,注射效果特别差""没效果""唇部不对称""全是套路"。可面对这些投诉,机构似乎无动于衷。
职业举报虽能补监管短板,但也引发争议。部分举报人以牟利为目的,反复纠缠广告措辞的细节;还有些人滥用投诉机制,加重执法负担。如何平衡职业举报与正常监督,成为监管部门的新课题。
五、监管重拳接连出击
面对乱象,北京监管部门不断加码。2023年共查处虚假违法广告案件4.76万件,罚没4.66亿元。今年4月起,市场监管总局又开展民生领域广告整治,重点打击医美广告违法。
北京海关也在源头拦截风险。他们查获过用"美容仪手柄"名义申报的二手医疗器械,还截下98个无证美容仪手具。一批无中文标签的走私隐形眼镜被退运,避免流入市场。
对屡教不改的机构,执法部门开始"组合拳"打击。像漾格医美,广告违法被罚后又因消防、税务问题挨罚;非法行医的刘某更因多次违法被刑事立案。多部门联合惩戒让违规成本大幅提高。
尾声:美丽背后的阴影
走在三里屯街头,医美广告依然铺天盖地。但经历过举报风暴的北京医美市场,正悄然发生变化。职业举报像一面照妖镜,让夸大其词的广告、暗藏玄机的价格、无证行医的黑手无处遁形。
监管重拳下,有的机构开始悄悄修改宣传语,把"顶尖专家"换成"拔尖专家";有的下架了"效果保证"的承诺;还有的终于拿起了《广告法》自学。但对消费者而言,比起机构的"小修小补",他们更期待行业刮骨疗毒的改变。
当求美者躺在手术台上,他们期待的不仅是外表的蜕变,更是一个干净透明的医美环境。职业举报撕开的只是行业黑幕的一角,监管的长效机制建设,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