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薪聘院长:资本狂欢下的管理迷局
2021年9月,株洲汇加肿瘤医院以“年薪200万全球招聘院长”的公告引发行业震动。这家由汇加医疗集团投资的二级肿瘤专科医院,自2019年落户株洲以来,便以“中美合资”“高端医疗”为标签,宣称投资10亿元(后追加至18亿元),引进速锋刀、PET-CT等国际尖端设备,规划500张床位,试图打造湖南首个中外合资肿瘤诊疗中心。
然而,高薪聘得的院长并未能力挽狂澜。据医院内部人士透露,院长任职期间虽推动与国际癌症中心合作,但实际运营中暴露出两大致命问题:一是患者流量远低于预期,实际开放床位仅101张,运营效率不足20%;二是母公司资金链断裂,导致设备维护、药品采购等基础运营难以为继。株洲市某三甲医院肿瘤科主任辛琳(化名)指出:“汇加与本地公立医院医联体合作破裂后,病人来源锐减,而复杂病例仍流向湘雅医院等顶级三甲医院,民营肿瘤医院在品牌信任度上难以竞争。”
欠薪风波:从经营不善到法律困境
2025年2月,一则员工在红网“百姓呼声”栏目的留言揭开了医院的财务危机。该员工称,医院自2024年起拖欠工资,迫使员工离职,即便劳动仲裁胜诉仍无法兑现。株洲市人社局虽提供强制执行指引,但实际操作中,医院母公司已通过减资、股权转让等方式转移资产:2024年8月,母公司退出对湖南汇加肿瘤医院100%持股;同年9月,母公司注册资本从5000万元骤减至100万元,实缴资本仅800万元,远低于对外宣称的18亿投资规模。
法律界人士分析,此类操作实为“形式减资”,旨在规避债务。根据《公司法》,企业减资需通知债权人并公告,但汇加的操作导致员工即使胜诉也面临“无财产可执行”的困境。2025年8月,济宁医大医院因拖欠67名员工近70万元工资被罚1.5万元的案例,凸显劳动监察部门对欠薪行为的处罚力度有限,难以实质性解决员工诉求。
停业延期:行业寒冬中的生存挣扎
株洲汇加肿瘤医院并非个例。2025年初,重庆全域肿瘤医院运营2.5年后破产清算,132名员工失业;潍坊潍医肿瘤医院被申请破产;安徽六安肿瘤医院两次拍卖均无人接盘。业内人士指出,民营肿瘤医院普遍面临三大压力:一是医保支付政策调整压缩利润空间;二是合规成本上升,如设备采购、人才引进的高额投入难以回收;三是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如汇加医院一期500张床位规划与实际患者需求严重脱节。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停业需经卫健部门批准,且除改建、扩建外,停业不得超过1年。汇加医院自2025年8月起申请停业延期至年底,若累计停业超1年,将被视为“歇业”并注销执业许可。然而,即便重启,其母公司已成“空壳”,员工工资拖欠、设备维护停滞等问题仍无解。
专家视角:破局需回归医疗本质
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常务副会长赵淳表示,民营医院需摒弃“重设备、轻服务”的扩张模式,转向专科特色与差异化竞争。他建议:“一是加强与公立医院医联体合作,实现资源互补;二是聚焦肿瘤早筛、康复等细分领域,避免与三甲医院正面竞争;三是完善内部管理,避免因股权纠纷、减资操作损害员工权益。”
法律层面,学者呼吁修订《企业破产法》,将员工工资纳入优先清偿顺序,并建立医疗机构破产预警机制。株洲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将加强对民营医院资金使用、医保结算的动态监管,防止“空手套白狼”式资本运作。
结语:医疗不能成为资本的游戏
从“200万年薪招院长”到“欠薪停业”,汇加医院的坠落轨迹令人唏嘘。当医疗机构的生存依赖于资本泡沫而非服务能力,最终买单的不仅是员工,更是亟需优质医疗资源的患者。如何平衡资本逐利性与医疗公益性,仍是民营医院乃至整个行业需要解答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