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民营口腔医疗遇冷:倒闭潮背后的困境与转机
2025 年上半年,中国口腔医疗市场最发达的北京、上海,民营口腔医疗机构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倒闭潮,广州、深圳、杭州等一线城市情况也不容乐观,杭州更是连续三年负增长。
触目惊心的数据
截至 2025 年 5 月 31 日,北京工商注册经营状态的口腔医疗机构有 2600 家,上半年新开 59 家,关门 307 家,负增长率达 8.7%,且连续三年负增长。同期,上海有 1877 家口腔医疗机构,新开 49 家,关门 108 家,负增长率 3.2%,为多年来首次负增长。
倒闭潮的四大成因
公立医疗体系强大
北京有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等顶尖口腔医学院,上海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口腔医学院等。两地公立医院规模大、设备先进、专业能力强,且 100%设有口腔科,还有医保加持,患者更倾向选择公立医院,民营机构生存艰难。
公立机构下沉渗透
90%的京沪民营口腔机构以中小规模社区型为主。但自 2023 年起,上海启动社区标准化口腔诊室建设,截至 2025 年第一季度已建成 131 家。公立口腔医疗体系下沉,使民营机构生存空间被挤压。
政策限制医保缺位
京沪二级以下民营口腔机构难获医保定点资格,而两地职工医保参保率高,患者就诊首选能报销的医院,民营机构客户流失严重,且医保政策收紧进一步压缩其生存空间。
成本高企经营艰难
人力和房租成本高昂。以上海为例,民营口腔聘请员工社保缴纳基数高,人力成本压力大;京沪好地段 300 多平米、6 把牙椅的诊所月房租超 10 万元,在传统成本结构下,不做市场营销的机构月营收破百万盈利困难。
三十年发展后的无奈
上世纪 90 年代,第一批民营口腔诊所在京沪出现,凭借灵活经营机制和高服务体验成为市场新星,许多知名连锁品牌在此起步壮大。然而如今,民营机构在这两片曾经的“肥沃土壤”上遭遇危机,行业周期和外部环境变化是重要原因。
困境中的转机
医保改革为民营口腔机构带来差异化机遇。政策引导下,公立医疗体系回归社会医疗保障,口腔中高端消费群体和部分优质医生将从公立体系释放。今年 7、8 月京沪高端口腔门诊业绩反弹便是证明。不过,民营机构需具备高质量差异化能力,才能接住这波“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