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医美市场持续升温,但乱象也频频成为舆论焦点。人民网曾揭露了医美行业的三大乱象陷阱,以下是相关内容以及自查攻略:
医美三大乱象陷阱
非法行医与产品乱象:一些不具备资质的生活美容类机构违法违规开展医美业务。部分机构采购“三无” 产品,如淘宝上有店铺售卖未经国家注册批准的“兰迪”肉毒素和玻尿酸,这些产品原料来源不明,还可能存在重新包装、贴牌等情况。此外,一些机构虽声称提供正规品牌如“衡力” 和 “保妥适” 的肉毒素,但拒绝透露具体进货厂家,无法确定货源是否正规。
诱导消费与虚假宣传:医美机构常利用私域空间进行低价引流,然后诱导消费者加价。例如,消费者在公域平台看到低价团购信息,到店后销售人员却称活动已过,要求加价升单。还有机构通过制造容貌焦虑,借助医疗美容广告以及网红博主的影响力,用 “早整形,早美丽” 等话术诱导消费。一些社交平台的 “种草笔记”“变美心得” 等软文也存在虚假宣传,夸大医美项目效果。
责任规避与维权困难:部分医美机构用厚厚的 “知情同意书” 规避责任,不提供有效就医证明。当消费者出现身体不适或对效果不满意时,常面临 “举证难、认定难、追责难” 的困境。例如,消费者小雪在某医美机构注射玻尿酸后出现痘痘,且所注射的法国丝丽玻尿酸并不在我国批准上市的名单内,但她在维权时却遭遇重重困难。
涉事机构处罚案例
据报道,曾有医美机构因销售来源不明的肉毒素和玻尿酸产品,以及宣传中含有虚假内容等违法违规行为,被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涉案负责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被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以罚款。虽然未明确提及有机构遭罚没 200 万以上的具体案例,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非法医疗美容行为若情节严重,罚款金额可高达数百万元。
自查攻略
机构资质自查:登录国家卫健委官网,进入 “服务→信息查询→医院执业登记”,输入机构名称,核查诊疗科目是否包含 “医疗美容科”,以及有效期限是否在当前时间段内。同时,在现场可扫描诊疗室二维码,核对《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信息是否与官网一致。
医生资质自查:进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生执业注册信息查询系统,输入医生姓名,核查其执业范围是否包含 “医疗美容”,以及多点执业备案情况。面诊时,可询问医生能否展示注册的执业范围和主诊医师备案,是否参加过仪器操作的原厂培训,以及能否提供三甲医院的转诊通道。
产品质量自查:对于医美产品,可通过微信扫描产品包装上的溯源码,跳转至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查流通记录。还可采用四维防伪识别法,如看字体是否为专用防伪字体、用紫光灯照射包装盒是否显示隐形品牌 logo、摸药品瓶身激光刻码是否为凹凸立体触感等。同时,要求机构出示药品运输温控记录,确保药品在 2-8℃的冷藏链中运输。
消费陷阱自查:警惕私域空间的低价引流陷阱,对于过于低价的医美项目要保持警惕,仔细了解项目的具体内容和限制条件,避免被诱导加价。在面对医美机构的宣传时,要理性看待,不被 “容貌焦虑” 所左右,对于承诺过高效果的宣传要谨慎对待。
医美消费者在选择医美机构和项目时,一定要保持理性和警惕,做好自查,以避免陷入乱象陷阱,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