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医药连锁企业仁和堂医药(以下简称“仁和堂”)旗下药店因涉嫌医保违规使用问题被当地医疗保障局立案调查。这家曾多次谋划上市的老牌连锁企业,再次因内部管理问题被推至风口浪尖。业内指出,医保合规性正成为连锁药企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冲击资本市场必须跨越的门槛。
一、违规细节披露,医保基金使用乱象再现
2024年7月,某市医疗保障局在日常稽查中发现,仁和堂旗下三家药店存在串换药品、超量开药等医保违规行为。
调查显示,涉事药店将医保目录外药品或生活用品通过串换项目的方式纳入医保结算;同时通过分解处方、虚构销售记录等手段套取医保基金。
这类行为是医保基金监管的重点打击对象。当地医保局执法人员表示,维护基金安全是底线,任何触碰红线的行为都将受到严惩。
目前,涉事药店已被暂停医保服务协议,责令退回违规资金,并将面临行政罚款。此案正在进一步处理中。
二、上市之路坎坷,合规问题成最大障碍
创立于1990年代的仁和堂医药,旗下拥有超过2000家门店,遍布全国十余个省份,是区域性医药零售龙头企业之一。
公开信息显示,仁和堂曾多次谋划上市:
2016年,首次启动IPO计划,后因“战略调整”主动终止;
2020年,计划通过并购重组实现曲线上市,未果;
2023年,再度备战创业板IPO,目前处于辅导备案阶段。
合规问题始终是其上市进程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2021年,仁和堂就曾因销售劣药被行政处罚;2022年,多家门店因执业药师“挂证”问题被通报。
医药零售行业高度依赖医保资质,医保违规会直接影响企业盈利能力和估值预期。某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指出。

三、行业监管趋严,医保合规成生死线
仁和堂的案例并非孤例。随着医保监管体系不断完善,违规成本持续提高。
监管升级:国家医保局建立“飞行检查”机制,大数据监控覆盖全国定点药店;
处罚加重:违规机构可能被暂停医保服务、列入失信名单,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影响深远:一次违规可能导致企业丧失上市资格或引发估值大幅下调。
医保定点资格是药店的‘生死牌’。医药管理专家王教授强调,失去医保支持,门店客流和销售额可能下降50%以上。
四、连锁药企如何构建合规“防火墙”?
面对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连锁药企需从以下方面构建合规体系:
制度先行
建立覆盖总部分部、直达门店的合规管理制度,将医保基金使用规范纳入员工考核。
技术赋能
引入医保智能监控系统,对每笔医保交易进行实时审核,自动预警可疑操作。
培训常态化
定期开展医保政策培训,确保一线员工熟知《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规。
内部稽查常态化
设立内部稽查岗位,定期对各门店进行抽查,建立违规举报激励机制。
合规不是成本,而是投资。某上市连锁药企负责人透露,我们每年投入合规系统的资金超千万元,但这保障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严监管时代,药企上市需过“合规关”
随着全面注册制实施,监管部门对拟上市企业的合规性要求更加严格。
审核重点:IPO审核中,医保合规成为问询重点,涉及医保收入占比、违规记录等;
披露要求:拟上市企业需详细披露医保违规风险及应对措施;
后果严重:上市后发生重大违规,可能引发监管处罚、投资者诉讼甚至退市。
医药企业上市前必须完成合规整改。资深保荐代表人表示,合规瑕疵必须完全解决,否则很难通过审核。
六、记者观察:合规经营才是最好的“上市捷径”
仁和堂的案例折射出中国医药零售行业的发展困境:在规模扩张与合规管理之间如何取得平衡?
一方面,行业集中度提升是大势所趋,连锁药企需要通过资本运作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医保监管趋严,粗放管理模式已难以为继。

对于仁和堂这样的拟上市企业而言,当务之急是补齐内部管理短板,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合规体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获得投资者认可,实现长期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