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项整治启动:六部联手守护急救 “生命线”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安部、交通运输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非法救护车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部署为期 1 年的全国性专项行动,剑指 “黑救护” 非法营运、正规救护车违规使用等突出问题,切实保障群众生命健康权益。此次整治自 2025 年 10 月启动,至 2026 年 9 月结束,分自查自纠、集中整治、总结提升三个阶段推进,构建 “全链条清查、多维度监管、长效化治理” 的整治体系。
据了解,“黑救护” 等违法违规行为已成为民生痛点:部分无资质车辆私自改装后从事院前急救,不仅缺乏基本医疗设备和专业医护人员,还存在乱收费、延误救治等风险;少数正规救护车被出租、挂靠或公车私用,甚至与 “黑救护” 勾结出卖患者信息,严重扰乱医疗急救秩序。六部门此次联合行动,正是针对这些乱象出台的系统性治理举措,覆盖救护车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服务全流程规范。
二、整治范围明确:全覆盖清查 + 重点领域攻坚
本次专项整治划定两大核心范围,实现 “合法与非法车辆全覆盖”:一方面清查所有登记注册为 “救护” 类的特种车辆,包括已注销医疗机构名下未注销的救护车,重点清理挂靠、外包、出租等违规使用情形;另一方面严厉打击非 “救护” 性质车辆从事院前急救或医疗照护转运的 “黑救护”,彻底切断其非法营运链条。
四大重点任务构成整治 “组合拳”:在清查环节,依托 “全国救护车动态数据库”,卫生健康与公安交管部门联合开展底数核查,实现车辆新增、注销实时比对;在监管环节,明确医疗机构为救护车管理责任主体,要求车辆加装定位装置,严格执行报废更新制度,严禁私自改装、转让等行为;在执法环节,重点打击 “黑救护” 非法营运、救护车乱收费、违规使用警灯警报等行为,对内外勾结、出卖患者信息等问题线索,一律移送纪检监察或司法机关处理;在服务优化环节,提出 “疏堵结合” 原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规范的医疗照护转运服务,逐步统一全国医疗照护服务号码,建立专业调度平台。

三、创新监管手段:扫码可查 + 动态追溯筑牢监督网
为强化社会监督,此次整治推出多项创新举措,让救护车服务 “阳光透明”。通知明确要求,所有正规救护车两侧尾部需喷涂专属二维码,公众扫码即可查询车辆所属单位、编号及投诉举报电话,实现 “一车一码” 可追溯。同时,在全国救护车动态数据库基础上开通公开查询功能,方便群众核实车辆资质,从源头防范 “黑救护” 冒充正规车辆。
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同步升级:公安部门将建立无资质救护车辆 “黑名单库”,强化路面执法核查,及时拆除非法改装车辆的警灯警报;市场监管部门重点查处价格违法行为,规范各类违规使用 “急救”“救护” 字样的经营主体;交通运输部门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及时移交跨领域违法线索;疾控部门则严查救护车未执行传染病防控措施等违规行为,形成 “各司其职、联合发力” 的监管格局。
四、长效治理可期:规范与保障并重满足民生需求
此次专项整治并非 “一阵风”,而是致力于构建救护车管理长效机制。在严打违法违规行为的同时,六部门注重供需平衡,明确各地需根据人口规模、医疗资源分布等情况,科学规划救护车配置,统筹院前急救与医疗照护转运资源。对于无医疗照护需求的无障碍出行服务,引导由公共交通、商业出行服务等市场化渠道提供,分类满足群众不同转运需求。
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专项整治将坚持 “查处一案、规范一片”,通过自查自纠摸清底数,集中整治形成震慑,总结阶段完善制度,推动救护车管理从 “集中整治” 向 “常态化监管” 转变。目前,各地已启动本地清查工作,建立问题台账,相关部门同步公布投诉举报渠道,鼓励群众参与监督。这场覆盖全国的专项整治,不仅将肃清 “黑救护” 乱象,更将推动医疗急救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发展,让群众的急救 “生命线” 更安全、更畅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