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专业的“看脸主播”和医美咨询师,实则多为毫无医学背景的话术营销员,这条渠道医美的灰色产业链在央视暗访镜头下现出原形。
2025年11月2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资质乱象背后的医美陷阱》调查报道,再次将矛头指向渠道医美行业。

记者通过暗访揭露了多家渠道医美机构以及“看脸主播”背后的黑幕,一个由巨额资金、虚假宣传和无医学背景“专家” 构筑的灰色地带浮出水面。
在医美行业中,所谓“渠道医美”通常是指医美机构通过中介、代理商等合作方引流获客,并以支付高额渠道费用作为激励。这种合作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医美机构快速获取客户,但其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和隐患。
一、资质乱象
央视调查发现,那些在屏幕前分析面部特征的“看脸主播”,以及机构内所谓的“医美咨询师”,多数竟然毫无医学背景。
他们经过的不是医学培训,而是精心设计的话术训练。
同期,上海也曝出一起医美诈骗案——一名刑满释放男子通过整容、化妆和美颜滤镜,摇身变成“网络女神”,在社交媒体分享“变美经历”吸引粉丝后实施诈骗,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6个月。
二、巨额流水与虚假宣传
暗访中,深圳某机构渠道经理毫不避讳地展示其“实力”:全国6000多名市场人员,年流水高达一两百亿。
该机构重点推荐的“窈窈窕体康”项目,被宣称复购率高达70%。

“我们买断了NCGCF细胞调控因子的技术专利,有28项专利,因为这个项目除了我们做,别人做不了。”机构负责人这番话,成为其收取近1700万天价费用的“底气”所在。
然而调查发现,所谓的“NCGCF”(天然细胞生长调控因子)实际上是谢旭明教授团队研发的微生物代谢产物制剂,早在1999年就已获得第38届斯德哥尔摩国际发明博览会最优秀产品发明奖。
三、税务问题与监管介入
医美行业的黑幕不止于资质造假与虚假宣传。
近期,国家税务总局芜湖市税务局第一稽查局就查处了芜湖伊莱美整形外科医院偷税案件。
该医院通过设置内外两套账,隐匿收入,进行虚假纳税申报,少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费,少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共计130.48万元。
税务部门依法对其追缴税费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共计235.18万元。
四、消费者防范指南
面对医美乱象,法官提醒消费者,“网红”身份及其粉丝量不能等同于信誉证明。

美颜滤镜可以修饰外表,却不能美化人品。
医疗美容本质是医疗行为,其价格构成包含药品成本、专业服务、医疗风险及机构运营等多重因素,存在合理的市场区间。
远低于市场价的“优惠”往往是不法分子抛出的诱饵。
消费者接受医美服务应选择正规机构,核实该机构是否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医师是否具备相应执业资质。
费用应通过医疗机构对公账户结算,并索取正规票据,坚决不向任何个人账户转账。
随着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的介入,芜湖伊莱美整形外科医院已被查处,而上海这起医美诈骗案中的被告人也因数额特别巨大且系累犯,被从重处罚。
税务部门表示,坚决依法查处各种偷逃税行为,维护公平公正的税收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