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采购乱象触目惊心,从院长到高官接连落马
医院采购领域的腐败黑洞正被持续撕开,从基层医院负责人到省部级监管干部,利益输送链条横跨医疗系统各层级。2025 年 8 月,最高检通报的贵阳市原副市长刘岚案震动行业:这位深耕卫生系统 20 余年的副厅级干部,利用分管卫生健康、医保工作的职权,在医疗设备采购中为关联企业 “铺路”,非法收受巨额财物,最终因受贿罪被依法逮捕。
基层腐败案例更显密集:湖南省新宁县某医院原院长李某琼在核磁共振设备采购中,通过 “量身定制” 招标参数、安排围标等手段,帮助供应商拿下 823 万元项目,单笔收受回扣 35 万元,涉案总金额超 1700 万元,获刑十三年;重庆巫溪县人民医院原党委书记为特定企业设定排他性中标条件,导致一台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仪采购价高出周边区县 400 万元,从中攫取好处费 300 余万元。
除权钱交易外,采购领域还存在三重沉疴:一是信息黑箱,部分医院采购流程不公开,80% 的中小型医疗设备采购未纳入统一平台;二是 “低价陷阱”,某省预算 300 万的超声设备竟以 1000 元中标,供应商后续通过高价耗材、强制维保牟取暴利;三是创新梗阻,传统采购周期长达 18 个月,50% 以上的创新药上市后无法及时进入临床。这些乱象直接推高医疗成本,2024 年全国医保基金因采购违规流失超 200 亿元,最终由患者与财政买单。
二、阳光采购体系落地:四梁八柱筑牢全链条防线
针对积弊,国家卫健委联合医保、财政等六部门构建 “阳光采购” 体系,通过四大支柱实现监管闭环。
信息公开打破暗箱。推行 “采购品种、价格、数量、调整” 四公开制度,全国公立医疗机构全部接入省级统一采购平台,同步公示供应商资质、产品全国最低价。北京试点更实现 “全民可查”,患者扫描药品包装二维码即可比对医院采购价与市场均价,2025 年 1-7 月平台接收公众监督举报 4200 余条,查实违规问题 136 起。
流程革新兼顾效率与公平。创新 “分类采购 + 两阶段评审” 机制:570 种国谈药通过 “双通道” 机制直接挂网,短缺药实行价格兜底,市场充分竞争药品开展竞价谈判。医疗器械采购引入全生命周期成本核算,将 10 年维保费用纳入评审,报价低于平均值 50% 需提交成本证明,上海已通过该机制将设备故障报修率降低 30%。
技术赋能实现精准监管。升级智能监控系统,整合采购、诊疗、医保三类数据,对 “同一供应商中标率异常”“单价突涨超 50%” 等 12 类行为自动预警。湖南某医院采购心脏支架时,系统发现供应商围标痕迹,及时终止交易,避免损失 890 万元。
三维监督形成震慑。组建由人大代表、患者代表等组成的社会监督委员会,建立医院采购信用评级制度,违规机构将被降级;企业诚信档案实现 “一票否决”,2025 年已有 312 家失信供应商被限制参与采购。

三、实践显效:降价惠民与产业升级双丰收
阳光采购已在全国 31 个省份显现成效,形成 “患者减负、基金增效、产业提质” 的多赢格局。
民生成本显著下降。北京通过价格联动使药品均价下降 16%,某款降压药从 32 元 / 盒降至 18 元,1-7 月参保患者国谈药报销达 1305 万人次,节省费用 39.5 亿元。江苏推行医用耗材集采后,人工晶体价格从 3800 元降至 820 元,年节约医保基金 12 亿元。
腐败增量得到遏制。湖南专项整治以来,采购领域信访举报量下降 45%,查处院长级腐败案 6 起;刘岚案曝光后,全国开展医疗系统 “关键岗位轮岗”,设备采购负责人轮岗率达 100%,权力寻租空间大幅压缩。
产业生态持续优化。北京建立创新药挂网绿色通道,2025 年已有 51 个创新药快速进入临床,第二批 DRG 付费新技术除外目录即将发布,130 个创新项目有望纳入医保。公平竞争环境加速国产替代,2025 年 1-9 月 54 件创新医疗器械获批,高端超声设备国产占比从 28% 升至 41%。
四、长效治理:从 “集中整治” 到 “常态监管”
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明确,阳光采购将向纵深推进:2026 年实现医用耗材、大型设备全覆盖,2027 年建成全国统一数据中台。地方创新持续加码:上海试点医院集团联合采购,议价能力提升 30%;江西建立 “低价中标履约保证金” 制度,防止产品缩水;北京缩短采购调整周期至 3 个月,保障创新药快速落地。
这场采购领域的 “阳光革命”,本质是医疗资源分配的公平重构。当每台设备的采购价都经得起核查,每种药品的价格都晒在阳光下,不仅能守住医保基金的 “钱袋子”,更能让患者享受到质价相符的医疗服务。随着制度篱笆越扎越紧,医疗采购领域的 “潜规则” 终将被彻底清除,行业公信力在透明化进程中不断重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