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近500亿的不良资产转让公告,渤海银行的项目负责人显得很平静,“这笔交易能有效释放我们的资本空间,为明年业务做准备。”
“经济下行期才是展现个人实力,人与人拉开差距的时候。”一位从事不良资产处置多年的资深经纪人这样说。在他身后,是堆积如山的项目文件,记录着中国金融机构正在加速出清的不良资产。
过去一年,银行机构纷纷通过挂牌转让、打包出售等方式加速清理长期沉淀的疑难不良债权。从地方农商行到股份制银行,再到部分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异常活跃。
市场现状
不良资产处置“大年”持续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统计显示,2024年仅银行处置的不良资产就超过3万亿元。这一数字已经创下历史新高。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发布的《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指出,2025年不良资产市场将呈现“总量稳中有增、结构持续调整”特征。
该报告是自2008年首发以来连续第十八年发布,对市场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银登中心发布的2024年四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数据显示,不良贷款转让挂牌数量高达443单,刷新了自2021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的单季最高纪录。
转让挂牌金额(按未偿本息口径计算)也达到1234.8亿元,同比增长56.7%。
区域表现
经济强二线市场崛起
从参与主体看,股份制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等积极参与不良资产转让。
2024年全年,这些机构未偿本息成交规模分别达到了1125.4亿元、414.4亿元、352.5亿元和296.8亿元。
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在市场中的角色日益重要。全年未偿本息成交规模高达1639.5亿元,远超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618.5亿元。
中国东方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不良资产一级市场中小银行资产包占比持续上升的背景下,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市场份额占比上升趋势逐步趋于稳定。
地方国有企业的不良资产正成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重要的收购来源。
个人贷款
流拍与机遇并存
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市场特别活跃。南都湾财社记者梳理银登网数据发现,仅上周以来,银行、消金公司共发布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公告50余条。
其中,大量资产包为重新挂牌,表明这些资产包存在流拍现象。
浦发银行的两个转让项目在今年3月就曾挂牌,当时竞拍起始价分别为4034.27万元、4506.22万元。
近日重新挂牌时,起始价分别下调了561.88万、572.51万元。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分析,“市场已经存在供需失衡的状态,导致资产包价格越来越低,而银行不良生成速度仍然在加快。”
银登中心数据直观展示了这一趋势。一季度个人不良贷款转让的平均折扣率仅为4.1%,平均本金回收率为6.9%,双双“探底”。
专业视角
不良资产并非“负资产”
仲量联行评估咨询服务部中国区总监熊建平指出,不良资产并非“负资产”,而可能是被市场低估的价值载体。
在不良资产价值挖掘与重塑过程中,应拓宽不良资产的定义范畴,聚焦其中的“非负资产”。
“以企业经营为例,如果企业因销售回款缓慢、市场需求下降或管理不当等原因导致资金紧张,甚至陷入偿付能力不足的困境,违约债务虽然成为不良资产,但在剥离债权债务关系后,底层资产仍具备投资价值。”熊建平解释道。
宏富产业重组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人黄科杰在4月份的2025观点资本圆桌上分享了他的见解:“每一项不良资产都有其独特性,很难按照固定框架做投资。”
黄科杰建议,对于周期性问题的项目,当项目停产后重新运营时,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投资者可以用比较大的折扣价格去购买。
创新模式
不良资产基金蓄势待发
面对传统处置方式的局限性,市场正在不断创新。不良资产基金与资产证券化等创新方式正迎来发展机遇。
熊建平表示,不良资产基金在国际上属于成熟门类,如同“扑救基金”,时刻紧盯市场,捕捉投资机会。
“能否从一堆腐肉里发现价值,是衡量不良资产基金专业能力的关键。”他直言。
橡树资本是这类机构的代表,它先低价收购濒临破产公司的资产,重组后高价出售获得回报,被称为凶猛的“华尔街秃鹫”。
目前,国内已有股权投资机构涉足不良资产基金领域,探索“低点买入—改造增值—高价出售”的机会型投资模式,但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
大规模交易
释放资本空间
今年下半年以来,中国银行业进入了一个显著的集中处置周期。部分机构一次性挂牌的资产包规模已从几十亿扩展到百亿乃至数百亿量级。
10月18日,渤海银行转让近500亿元本金债权资产,叠加利息及罚息后总规模近700亿元。
广州农商银行也在10月份挂牌集中处置189亿元信贷资产包。
该行在11月6日的公告中表示,计划就前期公告的189亿信贷资产处置方案寻求11月21日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批准授权。
对单个银行而言,大规模处置不良资产有明显的短期与中长期正面效果。
多位银行业内人士表示,转让不良资产可直接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准备计提额,提升资产质量,同时降低资本占用,为下一年新增贷款腾挪空间。
未来展望
逆周期中的机遇
熊建平观察到,不良资产行业呈现显著“逆周期收购、顺周期出售”的特征。
“逆周期时,市场低迷,资产价格被低估,正是收购的绝佳时机;顺周期阶段,随着宏观经济回暖、市场信心恢复,企业经营改善,资产价格回升,此时出售资产可实现价值的最大化。”他进一步阐述。
在这种跨周期的套利和风险对冲机制下,当前市场环境已迎来逆周期收购的时间窗口。
家族办公室等新兴投资群体正逐步涌入不良资产投资领域。
中国东方的调查报告也证实了市场参与者的乐观预期:资产管理公司受访者普遍认为,2024年不良资产处置难度已经基本触底。
处置周期延长趋势开始呈现扭转的迹象,平均处置回收率下滑趋势趋于收敛。
不良资产市场的活跃,反映了中国经济的深层变革。一方面,银行通过加速出清不良资产,轻装上阵支持实体经济;另一方面,敏锐的投资者正在低迷的市场中寻找被低估的机会。
正如一位资深业内人士所言,“在顺周期中,大家都能赚钱,很难看出谁更有本事。而在逆周期中,真正的专业能力才会显现出来。”
在这个看似充满风险的市场里,有人看到负担,有人看到机遇——这或许就是经济下行期中最真实的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