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社会挑战,我国护理事业近期公布了一项面向2030年的系统性发展规划。该规划旨在通过“扩容提质、创新赋能、均衡发展”的综合策略,全面升级护理服务体系。

确立明确发展目标
根据规划,到2030年,将实现一系列具体目标:在队伍建设上,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将提升至4.5人,其中老年护理、重症监护等紧缺人才占比达到30%,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护士比例超过60%。在服务体系上,将建成紧密协作的“医院-社区-居家”三级护理网络,老年护理床位占比提升至25%,同时,“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将覆盖全国90%的县区。在质量与安全方面,规划要求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40%,患者满意度稳定在95%以上。管理上则将实现护理人力的智能化动态调配,并确保护士薪酬激励全面覆盖。
部署三大重点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规划部署了三大维度的重点任务:
构建高素质护士队伍:将通过与院校合作,精准扩大老年护理、重症监护等紧缺专业招生规模,并实施“基层护理人才专项计划”,引导护士向县域流动。同时,建立完善的职业发展双通道和终身培训体系,并特别关注护士权益保障与心理健康,旨在降低职业耗竭率。
优化护理服务供给:致力于完善分级诊疗格局,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并推动部分一级医院转型为护理院。服务内涵将向全生命周期延伸,重点发展老年护理全链条服务和安宁疗护。此外,将大力创新“互联网+护理”模式,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为居民提供更便捷的护理服务。
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将全面建设智慧护理信息系统,实现护理文书全面电子化,并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人力配置、辅助临床决策。同时,构建覆盖国家、省、市三级的质量监测网络,并引入数字化患者体验评价工具,以持续改进护理质量。规划还提出将健全相关法规与标准体系。
分阶段稳步推进实施
为确保蓝图落地,规划制定了清晰的三个阶段实施路径:
启动与基础建设阶段(2026-2027年):重点完成与院校的合作签约、启动基层人才计划、搭建培训体系框架、筛选试点城市、设计“互联网+护理”平台以及启动护理文书电子化试点等基础性工作。
全面推进与优化阶段(2028-2029年):在此阶段,各项措施将大规模铺开。紧缺专业培养实现常态化,三级护理网络在大部分地区推广,“互联网+护理”平台在多数县区上线,AI辅助决策等数字技术应用覆盖率显著提高。
验收与巩固阶段(2030年):将对规划设定的各项核心指标进行最终核查与验收,全面评估建设成果,并总结经验,形成长效发展机制。

前瞻性应对潜在风险
规划还识别了在推进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人才短缺、资金不足、技术应用及政策执行等多方面风险,并预先制定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如加大院校扶持、拓宽资金渠道、加强数据安全与技能培训、将规划指标纳入地方考核等,以保障规划稳定推进。
业界普遍认为,该规划的全面实施,将有效解决当前护理领域“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内涵不深”的突出问题,推动护理服务从传统的“疾病护理”向现代的“健康维护”战略转型,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专业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