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大医院“一床难求”、患者排队等待住院的景象是中国医疗体系的常态。2023年全国医院病床使用率达79.4%,其中三级医院更是高达91.1%,而基层医疗机构病床却大量闲置。
这种“忙闲不均”的状况,不仅加剧了群众看病难,也使医护人员疲于奔命。
三明医改以“预防为主”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从根本上扭转了这一局面,推动医疗资源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型,逐步告别了传统的“病床忙碌”时代。

一、“病床忙碌”的根源
“一床难求”现象背后,是医疗资源的严重错配。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已超过部分发达国家水平,但使用效率却参差不齐。
三级医院与基层医院的病床使用率形成鲜明对比:三级医院高达91.1%,二级医院74.3%,而一级医院仅为54.1%。
这种结构性矛盾不仅存在于不同层级医院之间,即便在同一医院内部,不同科室的病床使用也各有峰谷,导致资源利用率低下。
传统的医疗模式犹如“洪水治理”,只注重下游抢救,忽视上游防护,导致医院陷入无休止的“床位的循环”。
二、三明医改的预防之道
三明医改创造性地提出了“有人管、愿意管、管到位”的“三管”改革路径,从根本上重塑了医疗服务体系。
在“有人管”方面,三明重构了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让县乡村三级公立医疗机构成为“一家人”,共同承担区域内群众健康“守门人”的责任。
在“愿意管”方面,三明推出三项关键举措:基金打包支付、全员岗位年薪制、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
医保基金按年度、按县域、按人头包干给县域医共体,明确“超支不补、结余留用”,倒逼医共体从“治病”转向“防病”。
在“管到位”方面,三明把预防作为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对基层就诊的四类慢性病患者实施一体化管理。
三、“两师两中心”的创新实践
三明市12家公立医院开展的“两师(健康管理医师和疾病管理师)、两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及疾病管理中心)”标准化建设项目,为公立医院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提供了典范。
通过健康管理与疾病管理服务模式,三明市形成了“院前健康管理、院中诊断治疗、院后疾病管理”横向一体化的医防融合新模式。
对患者来说,就医更方便,就医获得感与体验感大大提升。
对社会来说,该模式将“全生命周期、全方位、全民的健康呵护”落实到“防、治、管”一体化的医疗健康新型服务模式中,推动医院完成战略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四、医防协同的落地成效
三明医改在促进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以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为例,该院自2017年率先引入疾病管理与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以来,患者满意度从2018年的全省第155名,提升至2023年在全省288家公立医院中排名第一。
在宁化县总医院,医院配备了30多名专职疾病管理师,为住院患者开展包括调节日常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的个性化诊疗指导。
患者出院后,疾病管理师也会定期回访,将医疗服务延伸到院外,延伸到百姓日常生活。
三明市还率先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住院患者由医院统一聘请专业护理员提供生活护理,家属不需要陪床。
这一创新既减轻了患者家属的陪护压力,又提高了护理质量。

五、数据驱动的管理体系
三明医改的成功,离不开数据驱动的管理体系。三明市医保部门每月对医保基金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动态监控医保基金收入支出的增长趋势和变化情况。
同时,卫健部门每月对公立医院医药收入构成情况进行分析,动态监控全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医药收入增长及构成情况。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每月根据上述通报数据,及时调整运营模式,加强医保控费、提高医生工作效率和诊疗质量,减少医疗成本。
特别是组建总医院后,实行医保基金打包支付,各总医院能够动态掌握基金流向、患者和病种流向、基金使用进度等,为加强医保基金使用管理和落实分级诊疗提供了数据支撑。
三明市的公立医院里,健康管理师正耐心为居民制定个性化健康方案,疾病管理师通过电话对出院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这些场景已成为日常。
“无陪护”病房内,专业护理员细心照料患者,家属得以安心工作。
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的转变,不仅减轻了医院床位的压力,更标志着中国医改正在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