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一点,至少今年会比明年好啊
去年一个梗:
我在等深中通道和暑假“续命”
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这座耗时 7 年建设的超级工程,将深圳至中山的车程从原来的约 2 小时大幅缩短至约 30 分钟,让两岸携手进入 “半小时经济生活圈”。原本期待着暑假和深中通道带来大量客流,借此 “续命” 的中山众多酒店,却在一周后面临意想不到的困境。
在此之前,由于深圳到中山没有便捷的跨海大桥,往来两地的人们往往需要在中山住宿一晚。这使得中山的酒店业有稳定的客源,生意还算不错。然而,深中通道开通后,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原本会选择在中山住宿的游客,如今选择直接开车往返,不再留宿。这一转变,让中山的酒店老板们措手不及。
一周后,酒店转让平台指点网出现大量中山酒店转让信息。
价格乱象:消费者用脚投票
你想想,打开手机订房软件,青岛威海的三星酒店挂出三亚五星的价格,普通民宿敢报四五百,连锁酒店直接飙到六七百。上周刚从山东回来的游客吐槽:"三星价格媲美三亚五星,再也不想去山东了!"他本来计划去青岛,一看房价飙涨3倍还差评如潮,临时改道淄博济南,"这热的天可不想去被宰"。
这样的价格乱象在全国蔓延。有游客对比发现:"北京近郊找个农家院过周末的费用够我在日本玩一周",而西安的游客则惊喜发现"两张床带沙发临地铁口才三百多",对比新加坡"地铁口一张床八百多"的价格,直呼西安是良心价。但更多地方像西宁兰州这样非一线旅游城市,"维也纳都要600,亚朵一千多",价格高得离谱。
更让消费者恼火的是价格歧视。有经验的老客发现:"大数据杀熟时代,网上定比打电话去酒店定贵50到100块。本地手机号定比外地手机定便宜30到200。"当消费者察觉被当作冤大头,最简单的反抗就是——不去了。
供需失衡:狼多肉少的日子
说实话,表面看暑期旅游很热,"中央台的新闻里到处都是外出旅游的人,航班高铁都是满的"。但杭州某酒店经理算了一笔账:"平均房价比去年少30-38,入住率去年平均75,今年60左右。"浙江某4A景区负责人更愁:"游客只有往年的一半。"
问题出在供给过剩。业内人士分析:"全国各地区不断增开新酒店,慢慢就形成了肉少狼多的局面。"西安的情况特别典型——这个常年排全国旅游前五的城市,"这几年好几家五星级酒店都已经对外拍卖了"。大量民间资本涌入导致行业严重过剩,杭州酒店从业者观察到:"伴随着消费降级,肉眼可见的一房多人现象明显增加。"
当新增酒店数量超过游客增速,降价成为必然。可另一方面,上海某顶级五星酒店悄悄推出"六人599元套餐还上了波龙和海鱼",这在往年不可想象。更夸张的是某五星酒店直接摆摊卖"18元一份的鱼香肉丝"。这些自救措施背后,是前台空置率不断攀升的焦虑。
消费降级:钱包瘪了,选择多了
说实话,"以往暑假我一带二都走个长途,今年确实没计划。但有意思的是,主要是缺钱。"这位家长的留言获得大量共鸣。当教培费、房贷压得家庭喘不过气,旅游预算首当其冲被砍。有游客算得精明:"七月底青岛普通民宿都报价四五百,现在很多公号推的三亚酒店套餐不到五百的大把。"
长沙成为性价比之王,"市中心住4.5个人的双间200块"的价格吸引大批穷游客。精明的消费者发现天津更划算:"暑期酒店价格带床大床房才150左右还是连锁酒店",比北京便宜一半。而刚需消费者则转向免票景区,张家界游客分享攻略:"14岁以下门票索道全免,民宿200多一晚随时都是这个价。"
地产行业下行带来的连锁反应正在显现。"地产上下游从业者3000万,中产300万。地产下行中产破产,没钱消费波及各行各业。"某经济分析师指出。当教培老师、房产中介、装修工人都收紧钱袋,酒店业的寒冬才刚刚开始。
教育内卷:被切割的暑期档
酒店业主们发现新现象:暑期客流不再集中爆发了。资深从业者分析:"随着17、18出生人口大年的小孩进入小学补课年龄,后续新生人口减少。暑假旺季会越来越短。"更直接的影响是:"四、五六年级暑假都在辅导班,初一初二开始学初三高一的知识,两个月暑假被切割得支离破碎。"
当孩子们暑期档期被奥数班、英语集训、编程课占满,家庭旅游只能见缝插针。相比之下,"过去全家出游两周很常见,现在能凑出五天就不错了。"北京某旅行社经理感慨。酒店业的传统黄金档正在被教育焦虑解构,有酒店开始转型:"只接待成年人的酒店,生意波动明显小很多。"
有家长直言:"今年暑假没计划,钱都花在补习班了。但有意思的是,"当语数外辅导班的费用超过机票酒店套餐,旅游业只能分食教育产业的残羹剩饭。这种结构性变化,比经济周期的影响更深远。
市场觉醒:拒绝当冤大头
"消费者绝不是傻子",这句评论道出今年最大变化。不过话又说回来,经历过三年疫情,见惯了大数据杀熟,游客们变得异常敏锐。威海游客的经历很有代表性:发现房价异常上涨后立即转向淄博济南,"不惯着"成为集体共识。
经济增速放缓像退潮的海水,让裸泳者现形。可另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时问题被掩盖,不少昧良心的人赚得盆满钵满;现在增速放缓,高价低质、动辄宰客之类问题就会被放大。"有评论一针见血。当青岛民宿敢报出比城市连锁酒店还高的价格,收获的只能是差评和空房。
畸形的市场供需关系正在回归平衡。不过话又说回来,贵阳的情况很典型:有游客抱怨"好点酒店超过千元",但马上有人反驳"4、5百的好酒店比比皆是"。信息透明化让价格虚高的酒店无处遁形,"差评一堆"的警告比任何广告都有效。
洗牌时刻:谁能活过寒冬
说白了,酒店前台最近见证了魔幻场景:"这两天房价真的大跳水,见证了辉煌期和困难期,旺季房价疯狂涨,淡季跌到地板价。"但更残酷的是消费降级下的客群变化:高端酒店经理发现商务客少了,经济型酒店老板看到"一房多人"明显增多。
北方酒店的压力尤为明显。"中国北方地区的旅游收入,一年就指望着七八月份,越往北越明显。"今年北方持续高温,但涨价过猛的酒店反而吓退游客。有沈阳酒店从业者苦笑:"往年这时候天天满房,现在下午三点还有空房等降价。"
说实话,转型求生成为关键词。西安酒店被频频点赞的关键是"不乱涨价",天津酒店靠"150元连锁酒店"吸引北京溢出客源。上海五星酒店放下身段推平价套餐,某度假酒店甚至把餐厅开到路边卖盒饭。能活下来的,不是最奢华的,而是最懂消费者钱包的。
重建信任:唯一的出路
酒店业遭遇的困境,本质是信任危机。但有意思的是,当三亚天价海鲜、青岛大虾事件的记忆还未消退,今年暑期涨价潮再次刺痛消费者神经。"过去畸形的市场供需关系正在变的平衡,酒店业不改变心态,最后的下场只能是被市场淘汰。"网友的留言代表普遍心声。
重建信任需要刮骨疗毒。长沙用"200元双间"证明性价比的力量,西安靠价格稳定赢得口碑。有消费者建议:"正常旅客想到七八月会碰到一群带娃的家长都会自动避开,如果只接待成年人的酒店,生意不会有这种波动。"细分市场或许是出路。
最根本的还是回归服务本质。相比之下,当山东游客发誓"再也不去",当贵阳游客比较翻倍房价,酒店业该醒悟了:没有哪个行业能靠宰客长久生存。那位没去青岛的游客说得实在:"避暑地房价物价都是大涨,但消费者会用脚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