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对民营医院来说是艰难的一年。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全国已有1247家民营医院关闭,较2023年同期暴增163%,相当于平均每天有超过5家民营医院从医疗版图上消失。这场关闭潮席卷全国,从北上广深到偏远县城,无一幸免。甚至一些曾耗资数亿打造的“明星医院”也未能幸免。
进入下半年,这一趋势并未减缓。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仅4月份民营医院注销数量就接近30家,平均每天倒闭1家。这些倒闭医院中,包括三级医院37家、二级医院289家、一级及未定级医院921家,可见这场危机影响了各个规模的医疗机构。
地区差异明显,东部沿海成为重灾区
这场倒闭潮在全国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沿海省份如广东、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民营医院关闭数量占比超全国总量的40%。这些地区医疗资源密集,竞争激烈,加上政策监管严格,使得部分规模小、资质弱的医院难以生存。
中部人口大省如河南、安徽、湖南等地,基层民营医院(一级及未定级)倒闭数量激增,占全国总量的30%。这些地区多因资金链断裂和患者流失导致医院关闭。
西部偏远地区如四川、云南、甘肃等省份,二级医院关闭比例较高。这些地区的医院常常因为地理位置偏僻、人才流失严重而陷入困境。
东北地区如辽宁、黑龙江等地,民营医院关闭潮与区域经济下滑关联明显,部分医院受地方财政紧缩和医保报销政策调整影响较大。
触目惊心的倒闭案例
在这场倒闭潮中,不乏一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医疗机构。在西安,斥资11亿元打造的“七星级”妇产医院——新长安妇产医院已进入破产重整程序。截至公告发布,该医院已申报登记的债权总金额惊人。
湖南株洲汇加肿瘤医院也曾以“200万年薪全球招聘院长”和斥资10亿元打造高端医疗设备为宣传亮点,如今却陷入停业困境。其母公司更被曝出减资、欠薪等经营问题。
在江苏徐州,济慈医院的医疗设备正在拍卖平台上挂牌转让。而北大医药的全资子公司北医医药则因长期服务合同终止,面临关停并转的困境。
更令人唏嘘的是,一些有着20多年运营历史的医院也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例如苏州广慈医院,在运营21年后,最终被法院受理破产清算案件。
多重因素叠加导致危机爆发
这场民营医院倒闭潮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政策、市场、经营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医保监管趋严是致命一击。医保现在查得很严,医院要是虚报费用、把不住院的人弄成住院,或者把小病当大病治,一抓到处罚特别狠。有的医院靠医保收入养活,资格一被停,收入直接砍半。
市场需求变化也是重要因素。全国出生人口从2017年的1723万人下降到2023年的902万人,这对妇产专科医院造成毁灭性打击。与此同时,老龄化加剧虽然带来了老年病和康复需求增加,但大医院和养老院也在抢这块蛋糕,小医院因设备不够、医生水平比不上人家而难以竞争。
运营模式缺陷同样是致命伤。许多民营医院过度依赖单一业务或单一合作伙伴,一旦核心业务受阻,整个医院便陷入瘫痪。与此同时,盲目追求高端化也成为陷阱。一些医院投入巨资打造豪华设施,却忽视了医疗本质和实际市场需求,导致运营成本高企而收益不足。
人才流失问题在偏远地区尤为明显。西部偏远地区的医院无法吸引年轻医生扎根,老年医生退休后无人接替,最终因“无人执业”被吊销执照。
倒闭潮引发的连锁反应
医疗机构的大量注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患者而言,可能导致就医选择减少,尤其是一些专科医疗服务的可及性降低。对医疗行业从业者来说,就业岗位减少,职业发展面临不确定性。从社会层面看,反映出医疗行业资源配置不合理、部分医疗机构运营模式不可持续等问题。
在中部地区,基层医疗“真空”加剧,患者不得不长途跋涉至市区就医,看病成本飙升。在西部地区,偏远地区医疗可及性降低,部分特色医疗资源(如民族医药)面临失传风险。
逆势而上的生存样本
在一片倒闭声中,仍有部分医院实现了逆势增长。康宁医院2025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营业收入约7.39亿元,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653万元,旗下自有医院增加至33家,运营床位数达到11818张。该集团的精神专科医院住院床位使用率提升至88.1%,门诊人次同比大幅增长55.2%。
康宁的成功秘诀在于精准定位细分市场——紧紧抓住老龄化与精神健康需求升级的机遇,构建“精神医疗”和“老年医疗”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在重庆开州区,白鹤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通过内部改革走出了一条新路。该中心曾深陷业务低效、矛盾尖锐、亏损严重的泥潭,2023年在全区综合目标考核中垫底。通过党建引领和精细化管理,2025年上半年门诊人次同比激增36%,次均费用下降29%,实现了患者与职工满意度双提升。
破局之路:区域化生存与政策“托底”
面对严峻形势,不同地区的医院需要采取差异化的生存策略。
对于东部地区,应鼓励民营医院向高端专科(如肿瘤治疗、生殖医学)和国际化医疗转型,参与公立医院的专科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