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点网> 商产资讯> 资讯详情
医院过剩时代降临:野蛮生长终酿倒闭潮​
发布时间:2025-09-09 15:54:04

国家卫健委《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工作方案(2025 年版)》的发布,不仅是应对老龄化的政策布局,更像一把钥匙,揭开了医院行业 “野蛮生长” 后的疮疤 —— 以倒闭潮为核心的连锁代价正席卷整个医疗领域。从一线城市到三四线城市,大批医院尤其是民营机构陷入经营绝境,行业大洗牌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扩张狂欢后的倒闭困局

过去四十年,城镇化进程与人口红利叠加,让医院成为城市建设的 “标配”。为冲击等级评审、争夺患者资源,公立医院纷纷举债扩建,民营资本也跟风涌入医疗市场。《2023 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医院床位达 800.5 万张,仅 2023 年公立医院就新增 17.2 万张床位。然而,这种 “重规模、轻效益” 的扩张模式,在市场变化与政策调整中迅速崩塌。

 

民营医院成为倒闭潮的重灾区。2022-2024 三年间,全国超 2000 家民营医院注销或停业,平均每天有 1.8 家关门。2025 年初,投资 30 亿的重庆全域肿瘤医院开业仅 2 年便因资不抵债破产;山东鲁西南医院负债 12 亿后被法院宣告破产;江西抚州东信第六医院因医保回款困难、账户余额不足以支付薪资,无奈暂停收治住院病人。即便是上市医疗集团也未能幸免,某头部集团旗下 8 家医院因负债率高达 187% 集体破产,成为行业标志性事件。

 

公立医院的日子同样不好过。2020 年全国 62.5% 的省份公立医院出现亏损,三级公立医院亏损面接近 50%;2021 年政府办医院债务规模逼近 2 万亿元,而全年盈余不足 2000 亿元。部分地方公立医院虽未直接倒闭,但已陷入 “开门难” 困境,设备闲置、科室缩减成为常态。

 

多重压力催生倒闭潮

倒闭潮的背后,是多重矛盾长期积累后的集中爆发。首当其冲的是政策变革对盈利模式的颠覆。取消药品加成、推行带量采购和 DRG/DIP 支付改革后,医院传统的利润来源被切断。以 DRG 支付为例,一台阑尾炎手术医保支付标准较此前按项目收费下降近 50%,许多成本控制能力薄弱的医院直接陷入亏损。同时,医保监管趋严,2024 年全国超 3000 家医疗机构因违规被解除医保协议,失去医保支撑的机构难以维系运营。

 

人口结构变化与医疗资源错配加剧了过剩危机。随着人口红利消退,就医需求增长放缓,但医院数量仍在盲目扩张。据测算,我国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已达 5.8 张,远超部分发达国家水平,但优质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基层医院普遍 “吃不饱”。某西部县城一家民营医院负责人坦言:“全县 5 家综合医院,每家都有 200 张以上床位,但日均门诊量不足 50 人,倒闭是迟早的事。”

 

成本高企则成为压垮医院的 “最后一根稻草”。公立医院人力成本占比超 60%,行政后勤人员占比达 25%-45%,远超欧美国家 5% 的水平;民营医院房租成本更是惊人,一线城市核心地段 300 平米诊所月租金普遍超 10 万元。双重压力下,许多医院即便缩减开支也难挡亏损,最终只能选择关门。

 

行业洗牌加速,转型成唯一出路

面对倒闭潮,行业自救与政策引导双管齐下。在整合重组方面,安徽六安将两家县医院合并为霍邱县人民医院,包头市第八医院并入市中心医院,通过资源整合提升运营效率;在裁员降本方面,上海十院、同济医院清退 30% 行政后勤人员,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缩减三分之一科室,聚焦核心医疗业务。

 

政策层面则明确了转型方向。2023 年六部委发布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方案》提出,鼓励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护理机构;2025 年医养结合示范项目进一步引导医院向老年健康服务领域延伸。一批先行转型的机构已初见成效:北京某二级医院转型为护理院后,床位使用率从 40% 提升至 95%;杭州一家民营医院转向高端体检与特需医疗,年营收逆势增长 20%。

 

医院倒闭潮既是野蛮生长的代价,也是行业升级的契机。随着过剩产能逐步出清,那些找准差异化定位、聚焦专业领域的医院将存活下来。正如医疗行业专家所言:“未来医疗市场不再是‘规模竞赛’,而是‘价值竞争’,无法适应变革的医院终将被淘汰,而顺应趋势的机构将开启新的发展空间。”

 


    指点网
    指点网
    指点网
    指点网
    指点网
    酒店交易网
免责声明:
本网站信息由网站用户提供,其内容和图片的真实性、合法性、版权由信息提供者负责,最终以政府部门登记备案的信息为准。本网站信息凡涉及面积单位均为建筑面积,本网站不声明或保证内容之正确性和可靠性,租赁或购买该物业时,请谨慎核查。
郑重提示:
请您在签订合同之前,切勿支付任何形式的费用,以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