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再升级:三年行动绘就医养结合新蓝图
10 月 29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民政部、国家医保局等五部门正式印发《关于开展医养结合促进行动的通知》,启动为期三年的专项行动,明确到 2027 年底实现医养结合服务县域全覆盖、医保定点应入尽入的核心目标。这一政策不仅延续了近年来国家对医养结合的支持导向,更通过 25 项具体任务构建起 “资源整合、服务升级、保障有力” 的完整体系。
此次行动聚焦两大核心突破:在资源布局上,明确要求医疗资源富集地区的二级及以下医院优化功能定位,向康复医院、护理院转型,同时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并赋予相应处方权,推动医疗与养老资源深度融合;在保障机制上,提出将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全部纳入医保定点,完善上门医疗、互联网 + 医疗服务的收费政策,破解长期以来的支付瓶颈。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行动旨在打通医疗与养老服务的 “堵点”,让老年人实现 “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的无缝衔接。
政策接力:多地医院转型探索成效显著
事实上,此次促进行动是国家政策的持续深化。回溯近年政策轨迹,从 2022 年提出 “支持二级及以下医院转型”,到 2024 年底印发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再到 2025 年 7 月推出示范项目工作方案,国家层面已形成多层次、递进式的政策支持体系,为医院转型指明方向。
政策引导下,各地转型实践已形成可复制的样本。上海作为先行者,早在 2012 年就启动医院转型探索,杨浦区老年医院成功转型为全国首家三级标准康复医院,核定床位达 444 张;近期虹口区江湾医院迁入新院区后,按三级康复专科医院标准打造 “临床 - 康复一体化” 服务模式,成为区域康复医疗核心。在北京,自 2016 年分批推进转型以来,已有 12 家公立医疗机构完成康复转型,2025 年 2 月中关村医院从二甲综合医院升级为三级康复医院,450 张床位重点服务老年康复需求。
跨区域来看,转型热潮持续升温:天津第一医院于 2025 年 7 月宣布向三级康复医院转型,整合成立五大康复中心;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则实现 “三甲综合” 到 “三级康复” 的跨越,成为江西省首家公立三级康复医院,构建起 “医疗 - 护理 - 科研” 一体化体系。这些案例印证了转型路径的可行性,也为全国推广提供了实践参考。
民生利好:医养融合让老年健康更有保障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对康复护理、长期照护的需求日益迫切。此次促进行动特别强化了失能失智老年人服务保障,提出到 2027 年底,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不低于 80%,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 1 家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医保政策的全面跟进,更让老年人在医养结合机构就医可享受同等医保待遇,有效减轻经济负担。
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同步推进,政策明确将新增不少于 30 个医养照护相关专业布点,实现机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全覆盖。在技术支撑方面,鼓励医养结合机构纳入紧密型医联体管理,通过转诊衔接、资源共享提升服务质效。从医院转型到服务升级,从医保覆盖到人才培养,这场医养结合的系统性改革,正让亿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有品质、更有尊严,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坚实支撑。











